
孩子平时挺会说,经常妙语连珠,可是到了写作文时,作文里的话苍白无力,怎么才能更好的引导?
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孩子挺能说但写不好作文。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分成了口语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两个方面虽然关系非常紧密,但习惯和用法存在很多我们难以察觉到的差异。各位家长可以把和孩子的对话录下来,然后再转化成文字,这是我们就能感受到口语和书面表达的差别了,非常大!我们正常的口头语言听着好像没问题,可一旦转化成文字那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写作的时候可不仅仅只是写对话,还要对环境、场景、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少了这些描写文章必然会干巴巴的甚至看不明白。而对话时不需要这些就能听明白,因为对话过程中传递信息不仅仅是靠声音,还有语调、音色、响度、神态等等同样也能传递信息,甚至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平时开玩笑的一句话转换成文字,你就能明显感受到文字和语音的差别了,完全是不同的意思。
因此,孩子会说和会写基本没什么关系!至于不会写作文怎么引导,那就要看孩子的实际水平了。我们可以把学生作文水平分为以下几个档次,
第一档:极度抵触,完全写不出
一听说要写作文就哭闹、抗拒,坚决不碰笔,反复说“不知道写啥”“根本不会写”。
哪怕家长逐字引导,也写不出完整句子,最多凑几个零散的词(比如“公园”“玩”“开心”)。
对作文有强烈恐惧心理,觉得写作文是“天大的难事”,完全没有动笔意愿。
全程需要家长强迫才肯坐下来,不盯着、不提醒就一句话都写不出来。
第二档:不哭闹了,但只会凑短句
不再激烈抗拒,但还是磨磨蹭蹭,坐半天才肯动笔,态度很被动。
能写出几句零散短句,但句子之间毫无关联,比如“今天起床了。刷牙了。吃早饭了。上学了”。
句子常不通顺(比如“我今天饭吃了”),错别字多,标点乱用(要么全是逗号,要么漏标)。
纯粹为了完成作业凑字数,写完就合本,完全不关心内容好不好、通不通。
第三档:能写完整句,全篇流水账
不再拖延,拿到题目后,家长简单提醒(比如“写今天的周末”)就能主动动笔。
能写出5-6句通顺的完整句,没有明显语病,错别字较少,标点基本正确。
内容就是按时间顺序罗列琐事,比如“早上我吃了面包,然后看电视,下午去超市,晚上吃了晚饭就睡觉了”,没有重点。
只直白陈述“做了什么”,没有任何描述和情绪,写完就觉得“任务完成了”。
第四档:有重点,能说清核心事
写作文更主动,不用家长过多提醒,自己能确定要写的核心内容。
不再罗列琐事,会围绕一件事展开,比如“今天最开心的是和爸爸去钓鱼,我们钓了两条小鲫鱼”,能突出重点。
能说清“谁、什么时候、在哪、做了核心事”,比如“周末下午,我和爸爸去河边钓鱼,钓了两个小时”。
依然是简单陈述,但读起来能快速抓住孩子想表达的核心意思,不跑偏。
第五档:有顺序,能写清事情过程
写作文时会主动琢磨结构,不用家长逐句引导,自己能梳理写作思路。
能按“先-再-然后-最后”的顺序,写清事情的完整过程,比如“我们先找好钓鱼的地方,爸爸帮我挂好鱼饵,我把鱼竿放进水里,然后等了好久,终于有鱼上钩了,最后我们把鱼放进桶里”。
句子连贯流畅,逻辑清晰,能让人完整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内容比之前充实,但还是缺少细节描写,只有“过程”没有“画面”。
第六档:有细节有想法,内容有滋味
愿意主动写作文,甚至会主动分享思路,比如“妈妈,我想写今天钓鱼的事,我第一次钓到鱼特别激动”。
会补充具体细节,比如“鱼竿动了一下,我赶紧拉住鱼竿,手都有点抖,慢慢往上提,一条金灿灿的小鲫鱼挂在鱼钩上”,读着有画面感。
能表达真实情绪,比如“看到小鲫鱼在桶里游来游去,我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糖还开心”。
结尾会有简单感悟,比如“钓鱼要耐心等,不能着急,今天我不仅钓到了鱼,还学会了坚持”,能看出孩子的想法。
从描述中看出来,家长觉得孩子写的东西苍白无力,可能孩子写作水平并不是很差,可能是在第五档。但从经验来看,让家长发愁的孩子作文水平应该不是第五档,也可能家长要求比较高,希望孩子把作文写得更好。
以下为具体建议:
1.细节描写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描写某一个比较小的动作让孩子发现更多可以写作的点,比如描写篮球比赛中的某一个进球,把进球的一个瞬间写150字。
2.表现练习
引导孩子进行片段练习,比如描写某人生气,不要去写事情,而只是去表现一种情绪,可以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等描写去表现。类似的情绪表现还有很多可以练习的,后期可以让孩子表现生气,但就是不用生气二字!
3.画面感描写
引导孩子看一些风景的视频,让孩子练习去描写,目标是写完闭上眼睛,能够出现画面感。如果有条件,可以找一些冥想的音乐,后期让孩子跟着音乐去想象画面,再进行描写。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孩子写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慢慢练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真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